首页 > 诗文 > 李峤的诗 > 中秋月二首·其二

中秋月二首·其二

[唐代]:李峤

圆魄上寒空,皆言四海同。

安知千里外,不有雨兼风?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中秋月二首·其二鉴赏

 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,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,存在着千差万别。

  “圆魄上寒空,皆言四海同。安知千里外,不有雨兼风。”意思是此时此地“圆魄”(明月)当空,又怎见得此时彼地(“千里外”)“不有雨兼风”呢?千里指很远的意思,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。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,没有风雨呢?

  人人“皆言”的未见得就是真理。大千世界,变化万千,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、发展的,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,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,即便对人人“皆言”为是的,也要敢于怀疑,不断深入地探索。其二,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,以偏代全,以对局部、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,便正是以此代彼、以偏概全。

  这首五言绝句,写此地有月光,彼地有风雨,意在风雨,而非赏月。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,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——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,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;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,无雨骤风狂?这首诗以咏月为题,揭示了一个真理:世上的事千差万别,千变万化,不可能全都一样。正如中秋夜,此处皓月当空,他处却风雨交加。

交流分享


评论
  • 按正序
  • 按倒序
  • 按热度
Powered by Waline v2.14.1

李峤简介

唐代·李峤的简介

李峤

李峤(644~713) ,唐代诗人。字巨山。赵州赞皇(今属河北)人。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。他前与王勃、杨炯相接,又和杜审言、崔融、苏味道并称“文章四友”。

...〔 ► 李峤的诗(209篇)

猜你喜欢

寿彭景从待诏

明代董其昌

曾从朝隐识星精,亥字今看乐寿并。绛帐每听堂后曲,朱颜方酿雉头羹。

时逢尧舜宁虚贵,归事羲皇好达生。世出世间多胜业,幔亭何必减蓬瀛。

新燕

宋代赵公豫

养成羽翼在雕梁,掠水穿花技本长。舌口澜翻惊午梦,好风吹到竹方床。

己未九日对菊大醉戏作四首 其三

明代袁凯

只今何处无黄菊,醉着茅茨有几人?贤妇稍能知此意,杀鸡为黍莫辞贫。

恭挽神宗皇帝二首 其二

宋代毕仲游

北极回天象,西陵法帝居。松门黄道直,帐殿紫宸虚。

宴罢千秋节,哀缠六尺舆。御诗兼手诏,新见睿思书。

鹊桥仙

明代沈宜修

轻花拂露,长空挂月,人在秋香院小。盈盈一水两相思,■能得、佩环声绕。

铢衣罗薄,翠蛾愁损,试向琼绡低告。无端窗外晓光催,掩泣望、星桥又杳。

隐士五首 其一 楚狂

明代程敏政

天王不西狩,列国多游士。楚狂独何人,长歌向夫子。

慷慨凤德衰,当已胡弗已。晏岁草木蕃,吾道亦云否。

李峤古诗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