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记


拼音bǐ jì
注音ㄅ一ˇ ㄐ一ˋ

繁体筆記
词性名词 动词


笔记

词语解释

笔记[ bǐ jì ]

⒈  用笔所做的记录。

听课笔记。
记笔记。

note;

⒉  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,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。

a type of literature consisting mainly of short sketches;

笔记[ bǐ jì ]

⒈  用笔记录。

take down;

引证解释

⒈  古时称散文为笔,与韵文相对时,称笔记。

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才略》:“路粹、杨修,颇怀笔记之工; 丁仪、邯郸,亦含论述之美。”
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才略》:“温太真 之笔记,循理而清通,亦笔端之良工也。”
南朝 梁 王僧孺 《太常敬子任府君传》:“辞赋极其精深,笔记尤尽典实。”

⒉  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。内容大都为记见闻,辨名物,释古语,述史事,写情景。其异名则有随笔、笔谈、杂识、札记等。

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·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》:“烧掉房子的事,据 宋 人的笔记说,是开始于 蒙古 人的。”
洪深 《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》第四章三:“现在引 明 人笔记一则为例。”

⒊  用笔记录。亦指听课、听报告、读书时所作的记录。

鲁迅 《故事新编·出关》:“过不多久,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 老子,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,加上国语不大纯粹,所以谁也不能笔记。”
陈残云 《山谷风烟》第三七章:“土改队员和一些认得了多少字的人……都在认真地记着笔记。”
孙犁 《秀露集·新年为天津团讯作》:“读完一本书,要作一点笔记,以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。”

国语辞典

笔记[ bǐ jì ]

⒈  随笔记录的文字。如陆游的《老学庵笔记》。

札记

⒉  记录。

如:「上课笔记」、「演讲笔记」。

⒊  一种文体。大抵杂记见闻、辨订俗譌、或综述古义。

宋·王僧孺〈太常敬子任府君传〉:「辞赋极其精深,笔记尤尽典实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笔记"的意思解释、笔记是什么意思由繁体字在线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交流分享

造句


1.无言之后百无聊赖,套着教授的路数说话无聊,搅和教授的方阵更是无聊,自说自话就算是读书笔记——无聊变有聊了。

2.三洋是全球领先的充电电池供应商,为笔记本电脑、照相机和其它电子产品以及包括本田,福特和标致雪铁龙在内的其汽车行业客户提供充电电池。

3.陈兴东把书本和笔记本分门别类放到书桌上和抽屉里,这时他拿起一个道林纸的硬壳笔记本看了看,便打开封面。

4.一天,老师偶然把笔记落在教室。我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,便打开看了看。上面写得密密麻麻的。为了使我们能轻松地学知识,老师您一定熬夜了吧;为了我们,您不持劳苦地工作。感谢您,我的老师!

5.执法人员在现场的一土窖中查获传销人员藏匿的手机两部,银行卡两张和100多元现金及30余本笔记,查扣了讲课用的小园凳20余个。

6.每张书信上所写下的大事小事,祝福或倾诉,邀请或公务。那些封存了的笔迹,在经过漫长的无人认领的等待后,便落向了人世外的年华,而每一页笔记载下的句子,都带着温暖而美好的本意......落落

7.在各种明代的典籍与笔记中,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互相抵触的记述。

8.阅读使人充实;会谈使人敏捷;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;史鉴使人明智;诗歌使人巧慧;数学使人精细;博物使人深沉;伦理之学使人庄重;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。弗兰西斯·培根

9.在昨天晚上的睡梦中,我梦见了自己都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。

10., 书如一般笔记本大小,厚度也相当,记者翻开仔细查看,发现每一页都是裁剪后,用胶水黏上去。